美企正将产线搬迁到中国,美金融,中制造,新世界格局?
☆ 特朗普悖论正逐步显现其现实性。
在这场贸易战中,美国试图将制造业带回本土。然而,印度和越南却在这波操作中意外获益,然而它们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——要么市场规模过小,要么过于雄心勃勃,但实际上生存环境极为脆弱,并不具备成为“制造业王国”的潜质。与此同时,关税之争却反而在无意中帮助中国重塑其制造业版图。如果“大而美”法案顺利在众议院通过,意味着美国将完全蜕变为寡头资本的社会结构,除了为数不多的科技巨头,新兴的制造业几乎难以在美国这样一个“金钱至上”的市场中找到立足之地。这正是所谓的“特朗普悖论”。信与不信,它都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的。
为了保证美国继续依赖美元过上舒适生活,妥协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是唯一出路,否则就可能春秋不觉间走入不可逆转的困境。或许,奥巴马时期曾提出的G2构想可能会实现,但与其最初设想的美国主导地位截然不同,最终形成的是中美之间基于实力均衡的相互平等与互利关系。
☆ 确实,特朗普在许多方面都显得不那么可靠,但他对金融帝国和能源帝国梦的追求却是切实存在的。
对于美国将中国视为关税战中的唯一豁免对象,许多人感到无法理解,甚至怀疑这是否仅仅是特朗普的一时权宜之计。然而,如果我们将这一问题的分析重心放在美国债务危机上,其实会引发新的思考。经过近八年的贸易战,美国所面临的并非是否能推动制造业回流,或是将中国打败,而是如何处理自身的经济困局,以保全核心利益。
展开全文
☆ 现实情况是,制造业已经不再是美国最擅长的领域,也与美国垄断资本的期待有所背离,而更为致命的是,制造业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债务危机。
美国犹如一名陷入沉迷的瘾君子,债务问题的泥潭越陷越深,已经形成了极大的依赖性。其本想通过贸易战迫使中国屈服,从而摆脱这种“毒瘾”。然而,美国不仅未能在七年的激烈博弈中戒掉债务,反而让自己的“瘾”愈发严重。面对这样的困境,似乎唯一的选择就是继续依赖债务,以暂时减轻痛苦。
既然如此,美国不得不调整最初的贸易战意图,试图以制造业的利益交换中国的金融支持,或者至少不再制造更多麻烦。虽说这一选择听上去有些奇特,但确实是在当前形势下最为可行的方案。由此,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形成,初步轮廓开始显现。
(免责声明:本文为作者原创观点,仅供参考!)
评论